http://www.campaignlifecoalition.com/index.php?p=Born_Gay%253F
同性戀是天生的嗎?
破除「同性婚姻理據」的迷思
維護家庭倡導者致力恢複傳統婚姻定義,乃是為孩子和家庭生活的好處;立場有理有節,不必論及同性戀,此理由本身已相當充分。可惜許多加拿大人仍未看破「同志平權」所提種種煽情理由,也未意識到同性婚姻將對社會造成多麼大的影嚮。很多人說:「如果同性戀是天生的,阻礙他們爭取豈非不公道?」不少國民因此支持同性婚姻。大多數加拿大人真心相信,科學家已發現「同性戀基因」,這個迷思亦讓同性戀運動分子及媒體大肆宣傳,其實此說並無科學根據,必須在此解說一下,以正視聽。
事實上,科學家從未發現同性戀基因、或任何導致「同性戀」的基因元素;事實上,大多數科學研究顯示情況正好相反-同性戀非基因使然,而是因童年期與同性別家長情感聯系失效,也可能因孩子的性格使然,影嚮繼後連串發展。一項大型研究也發現,近半自稱同性戀者的男士曾遭較年長的男人性侵犯,可見此種傾向乃與不幸經历相關。今天一般認為科學界已找到「同性戀基因」,此說可追溯至1990年代三項科學研究-其一為腦部研究,其二為雙生兒研究,其三為基因研究。[1]
研究一:腦部研究,1991
研究員Simon LeVay在其同性戀人因艾滋病離世後,即進行研究,比較各類人士大腦結構INAH3區域的大小,該區域乃與動物性行為相關。他研究幾具遺體的大腦,包括6女(假定是異性戀者)、18男(已知是同性戀者),並另外,16男(假定是異性戀者)。LeVay報告指,男異性戀者ΙΝΑΗ3區域較女性及男同性戀者大,他因此總結說,「估計性傾向是生物結構」。[2]
然而,不少研究員質疑其結論。舉例說,16名假定為男異性戀者中有6名死於艾滋病,所占比率相當大,而那個年代艾滋病主要仍局限同性戀圈子,有研究員說:「LeVay很可能誤將部分同性戀者當作異性戀者。」[3]
此外也有其他問題,如同性戀與異性戀組別其INAH3大小相約者占比例不小;腦結構之不同可能受性行為影嚮(而非性行為受腦結構影嚮);而且,相關現象可能因艾滋病所致(同性戀組別所有人均死於艾滋病),而非某種性傾向人士之特徵。[4]
研究二:雙生兒研究,1991
兩名研究員(Bailey and Pillard)對有雙生兄弟的同性戀者住行研究,調查他們的性傾向。他們的理論是,假如雙生兄弟同是同性戀者的比率高於其他組別-包括異卵雙生兒,非雙胞兄弟或領養的兄弟,即可證明這的確受基因影嚮。[5]他們發現,同卵雙生兄弟中若其中一人是同性戀者,另一人也是同性戀者的機會率是52%。
是項研究也有問題,結果也與其他同類研究相違,而其本身證據不成立。最後一點,在同卵雙生兒研究里,二人特徵相同的機會率應為100%,如二人同為黑人、同為男性、同長紅發、同有藍眼睛;因為同卵雙生兒的基因組合完全相同,所以特徵同發率是100%。而上述研究所說的52%,正顯明同性戀並非基因使然![6]
研究三:基因研究,1993
基因學家Dean Hamer博士曾做一項研究,其理論是,致同性戀基因位置在X染色體,經該段基因遺傳。研究發表後馬上成為頭條,媒體大肆宣揚此「證據」。
然而媒體沒說的是,Hamer自己也說,這並不能證明的確有同性戀基因。他接受《基因雜志》(Gene magazine)訪問時指:「我們沒找著同性戀基因,我們認為主導性傾向的基因並不存在…沒一項測試能準確預料孩子長大後是否同性戀者,這倒是肯定的。」
Hamer的發現還有另一疑點-其他科學家無法重演其實驗。1999年,《科學期刊》(Science)報道一研究團隊(Rice等)嘗試作更大型測試重演上述結果,他們說:「研究規模相當大,若真有該段基因的話肯定能找出來…但結果顯示,X染色體並無基因段落致男同性戀傾向。」[7]
總結:科學研究未能證明同性戀是天生的,事實上,科學研究顯示情況正好相反-同性戀並非天生。
同性戀的心理成因
Nicolosi博士是美國同性戀研究及治療聯會(NARTH)主席,以下為接受加拿大記者Michel Lizotte訪問片段。
Joseph Nicolosi博士、臨牀心理學家解釋有關同性戀的臨牀證據與研究。
Part 1 – Dr. Joseph Nicolosi Interview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feature=player_embedded&v=z_GLo3hD964 | Part 2 – Dr. Joseph Nicolosi Interview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_EO6pzJTvTU&feature=player_embedded |
Part 3 – Dr. Joseph Nicolosi Interview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ufHzIiXTMI&feature=player_embedded |
前同性戀者為證
今天有成千上萬男女在屬靈與心理輔導幫助下,從同性戀變成異性戀,這些人的存在,正是「同性戀非天生」活生生的證據;或最少顯示出,部分同性戀者並非天生使然。
注
- Peter Sprigg, "Outrage: how gay activists and liberal judges are trashing democracy to destroy marriage," Regnery Publishing, 2004, p.37
- Simon LeVay, "A Difference in Hypothalamic Structure Between Heterosexual and Homosexual Men", Science, 253, August 1991
- Stein, 197.
- LeVay, 1035-36.
- J. Michael Bailey and Richard C. Pillard, "A Genetic Study of Male Sexual Orientation",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48, Dec 1991.
- Peter Sprigg, Outrage, p.40.
- George Rice, Carol Anderson, Neil Risch and George Ebers, "Male Homosexuality: absence of Linkage to Microsatellite Markers at Xq28", Science 284, April 1999.